三全育人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三全育人  > 正文
【言论】学风创建要抓小抓细抓实
作者:审核:编辑:发布时间:2016-05-13

初夏之际,植科院在学风建设上策划了三场活动——“植科好笔记”“Sharing for growing” 成长分享活动和“挑战21天•一起养成做笔记习惯”。这一系列活动都不是“宏大叙事”,但却抓住了学风建设的“牛鼻子”,体现了真正把工作抓小抓细抓实。

记笔记是个小习惯,但对培育优良学风、提升学习效果的益处却“善莫大焉”;成长分享活动中人人上讲台,个个谈体会,把工作细化到了每一个班级、每一位学生;“挑战21天”则是立足于帮助学生持之以恒的养成记笔记习惯,体现了“实打实”地做工作。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学风建设亦是如此。

小处抓,才能看得见、摸得着。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风建设需要从小处抓,积少成多,聚沙成塔。抓学风建设的小事儿,不能总指望老师们,也不能总是念着学生,需要老师和学生同发力,打“组合拳”。

在学风创建中,有很多小事值得去做,也应该要做。“挑战21天”的活动本身小,但其背后是对学风建设的关注,也是对学风建设的努力。引导学生不带早餐进课堂,不在课堂上玩手机,能够课前做好准备,课中认真听讲、做笔记,课后花时间温习等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小事儿。不过,事儿小,能量大。

今年3月,《遗传学》任课教师严建兵教授在课堂上与学生约定:若有人能在周末白天将手机连续关机12小时,就请他们“下馆子吃大餐”。最后只有7名同学享受到了美味。其实,请大家“下馆子”并不是大事,但对同学们在课堂内外不做“低头族”的期许才是重点。这种师生互动,共建学风的行动值得点赞。

细处做,才能有参与、有获得。好的学风会让师生齐参与,共获得,对学生发挥“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引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中指出:“于细微处见精神,于细微处也见品德。”往细处做,让学校、学院那些富有感染力,具有吸引力的人、事、物在学风建设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从而让教师与学生发生“化学发应”。

学校抓住笔记这一关联学风的小事件,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了“最美课堂笔记”“最美读书笔记”“最美作业本”的评比活动,并在评比结束后将优秀笔记本在教学楼里进行展示,从而让师生们近距离感知、触碰到优秀学风的物化成果。与此同时,植科院首届“植科好笔记”的评选也让大家看到了以傅廷栋院士为代表的老师们对做笔记,对课堂,对学风不渝的追求。

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有老师的地方,有学生的地方,就会有学风的存在,也就会有“抓手”。“抓手”用的好,则皆大欢喜,用的不好,则适得其反。从细处去做,设计策划的活动并不一定要“高大上”,反而需要有“地气”,既符合师生口味,让大家深度参与其中,又能对学风建设起到引领作用。

实处干,才能落下地、扎下根。“虚功实做”是一种干事创业的态度,学风建设要落地、扎根,就必须扎扎实实地去干,去做,而耍不得一点“空架子”。学风建设不能一蹴而就,优秀学风也并非一朝一夕而成,需要我们久久为功。

学风建设有好的想法,好的点子,就需要按部就班,扎扎实实地干,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抓好落实。植科院组织实施的“sharing for growing”分享成长报告会,全院大一至大三本科生全都登上讲台,畅谈学习生活,交流读书运动,让学生们在聆听其他同学分享内容的同时反观自身,促进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学院认识到这是学院加强学风建设,引导学生向上向善的好举措,因此,在长达半个月的活动中,学院党委副书记、辅导员全程参与,认真聆听,用心感悟,真诚交流。

让学风建设落地扎根需要韧劲,也需要巧劲;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不能只“低头拉车”而不“抬头看路”。前段时间,用电影桥段为学生讲授药物设计导论课的孔德信教授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既有感官娱乐又有知识收获。这样的尝试与探索无疑是成功的。

学风建设月里,我们期待更多从小处,从细处,从实处着眼的引导活动,让这些活动的温度与热度感染师生,为优秀学风的建设添砖加瓦。

(本文作者系南湖新闻网评论员、植科院辅导员 张贵礼)

yl6809永利

版权所有:Copyright © yl6809永利-Apple-app-store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街1号yl6809永利第三综合楼

网站: www.szpjfy.com

Baidu
sogou